近日,丹佛掘金队当家球星尼古拉·约基奇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对中国篮球名宿姚明的看法时,坦言自己“不了解姚明,也不熟悉中国球星的水平”。这一表态迅速引发热议,部分中国球迷感到意外,甚至质疑其“缺乏国际视野”。然而,若从NBA球员的成长背景、时代差异及联盟文化变迁的角度审视,约基奇的回答实则折射出篮球全球化表象下的认知断层。 代际差异:姚明时代与约基奇的错位 姚明2002年以状元身份登陆NBA时,约基奇仅7岁,生活在塞尔维亚小镇松博尔。当姚明在休斯顿火箭队大放异彩(2002-2011年),约基奇尚未接触职业篮球,他的青少年时期更多关注欧洲联赛。而姚明因伤提前退役时(2011年),约基奇刚进入塞尔维亚职业联赛,2014年才通过选秀进入NBA。两人职业生涯几乎毫无交集,约基奇对姚明的陌生,本质上是一种代际认知的天然割裂。 值得注意的是,约基奇并非刻意忽视姚明。他对NBA历史的兴趣有限,甚至很少观看其他球队的比赛。他曾公开表示:“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马术和赛马上。”这种“篮球只是工作”的态度,使其对联盟传奇人物的了解远不如勒布朗·詹姆斯等“历史迷”。 NBA全球化下的“信息茧房”
约基奇的回答也暴露出NBA全球化推广的局限性。尽管联盟竭力开拓中国市场,但球员间的文化互动并未同步深化。当代NBA球星更熟悉同时代的竞争对手,而非前辈国际球员。例如,扬尼斯·阿德托昆博曾坦言,自己是通过纪录片才了解迪肯贝·穆托姆博(刚果传奇中锋)的成就。 此外,欧洲球员与美国球员的信息获取渠道存在差异。约基奇成长于塞尔维亚篮球体系,其偶像多是欧洲球星(如德扬·博迪洛加),对亚洲篮球的认知本就薄弱。加之姚明退役后,中国再无球员在NBA达到核心球星级别,周琦、丁彦雨航等短暂留洋的经历难以引起广泛关注,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球员对中国篮球的陌生感。
竞技水平认知的客观因素
约基奇强调“不清楚中国球员的水平”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男篮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。姚明之后,中国球员在NBA的场均得分、出场时间等数据大幅下滑。2023年世界杯中国男篮惨败,更是凸显其与国际强队的断层。作为两届MVP,约基奇的评价标准必然以NBA顶级战力为参照系,而近年中国球员的表现确实难以进入其视野。 文化差异下的“坦诚”与“误解”
约基奇的直率回答符合其一贯的“反巨星”人设——他拒绝刻意迎合媒体,甚至会在夺冠游行上醉酒酣睡。这种“不表演”的坦诚,在塞尔维亚文化中被视为真实,但在注重仪式感的东方文化中可能被解读为“傲慢”。事实上,约基奇曾多次表达对国际篮球的尊重,例如称赞巴西球员内内“强得像头熊”,只是他对不熟悉的领域拒绝虚构客套。 陌生感背后的篮球世界 约基奇的言论不应被简单理解为“轻视中国篮球”,而是全球化时代职业体育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。当NBA球员的竞争节奏日益加快,他们的关注焦点往往局限于直接对手与当下赛事。姚明的伟大无需约基奇的评价佐证,但这一插曲提醒我们:篮球文化的交融,远比分销商品和转播比赛复杂得多。真正的“国际化”,或许需要更多像姚明这样兼具实力与影响力的桥梁型人物再度出现。